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 />
首页 > 人物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战役,你了解多少?

你知道官渡之战吗?可能你只要听过这个故事的名字, 让我们一起了解官渡之战的故事吧!

官渡之战, 是东汉末年" 三大战役"之一, 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 曹操军与 袁绍军相持于 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 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 河南封丘西), 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 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 初步架构了三国鼎立之格局。

东汉末年, 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 名存实亡。 在连年征战中的背景下, 官渡之战, 这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由此爆发。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 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 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 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 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 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 佔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併的长期战争。 而袁绍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大世族豪强势力, 于西元199年, 大体上统一了河北。 曹操当时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体上统一了河南,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 佔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199年(建安四年), 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 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 尽有河北之地, 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于是, 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大规模兼併战争爆发了。

建安五年正月, 曹操出人意料地先进攻徐州的刘备。 众将认为应先打袁绍, 曹操说:"刘备是人中豪杰, 现在不打, 将来必有后患。 袁绍有大志向, 但反应迟缓, 肯定不会行动的。 "遂进军, 曹操亲自率兵, 打败了与袁绍联合的刘备,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于徐州, 俘虏了他的妻子, 又迫使刘备的大将关羽投降, 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 不出曹操所料, 袁绍迟疑不决, 失去夹击曹操的良机。 这以后, 曹操迅速移兵官渡, 準备迎击袁绍。

四月, 曹操用荀攸之计, 声东击西, 佯装欲于延津渡河, 诱使袁绍分兵西向, 实则轻兵突袭白马, 颜良于阵间措手不及, 为关羽所杀。 白马之围遂解, 曹操迁移民众, 沿河西退。 袁绍率军渡河, 追击曹操, 至延津南。 曹操令骑兵解鞍放马, 将辎重丢弃。 文丑与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追至, 士兵们争夺辎重, 情况混乱。 曹操以五百余骑, 乘机突击, 文丑死于乱军之中。 此后, 曹操还军官渡, 袁绍进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 关羽複投刘备。

西元199年春, 袁绍调兵十万, 进攻黎阳, 準备一举攻下许昌, 消灭曹操。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抗击袁绍。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袁军依河丘屯营, 东西达几十里, 曹军也立营相拒。 打了几仗, 曹军不利, 坚壁不出。 袁军筑楼台, 堆土山, 居高临下攻打曹营, 结果曹操用霹雳车击破了袁军楼台。 袁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又挖道一直通向曹营, 曹操针锋相对, 在营外挖深沟以防御。 就这样, 双方大军在官渡相持了好几个月。

曹军转机终于来到了。 同年10月, 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兵一万多人押送军粮, 驻在大营以北四十里处。 此时袁绍未能採纳谋士许攸、大将沮授的建议, 结果袁军内部众叛亲离。 恰在这时, 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 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 烧其辎重。 曹操听后非常高兴, 认为这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 曹操立即付诸实行, 留曹洪、 荀攸守营垒, 亲自率领步骑五千, 冒用袁军旗号, 人衔枚马缚口, 各带柴草一束, 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 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 一方面派轻骑救援, 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 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最后,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仅带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就《三国演义》的叙述而言,官渡之战这个桥段并不如赤壁之战写得精彩,但其中的胜败原因,特别是双方主要领导人的驭臣之术及其产生的迥异后果,足以让我们不必亲历刀光剑影,也能从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儘管当时后世学人多有总结,唯其"多有总结",才更值得我们去重视。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袁绍的败因,正始于不懂得这一点。 官渡之战前,曹操兵发徐州攻刘备,田丰建议袁绍偷袭许昌("举军而袭其后"),这无疑是个非常正确的策略,但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加以拒绝。等曹操回师,奇袭许都的时机已失,袁绍却开始兴师动众讨伐曹操了。田丰通过分析双方兵力部署优劣,认为曹军粮食不足,建议用持久战跟曹操拼消耗,袁绍又不予採纳,还把田丰关了起来。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曾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所谓的"人谋",当指战略、智慧而言。袁绍手下不缺智囊,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田丰、沮授等,都是有名的智士。可是外脑再多又有何用?领导不懂变通,一意孤行,焉能不惨败?

我们在纵观历史的同时,也要谨记历史教训。

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最后,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仅带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就《三国演义》的叙述而言,官渡之战这个桥段并不如赤壁之战写得精彩,但其中的胜败原因,特别是双方主要领导人的驭臣之术及其产生的迥异后果,足以让我们不必亲历刀光剑影,也能从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儘管当时后世学人多有总结,唯其"多有总结",才更值得我们去重视。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袁绍的败因,正始于不懂得这一点。 官渡之战前,曹操兵发徐州攻刘备,田丰建议袁绍偷袭许昌("举军而袭其后"),这无疑是个非常正确的策略,但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加以拒绝。等曹操回师,奇袭许都的时机已失,袁绍却开始兴师动众讨伐曹操了。田丰通过分析双方兵力部署优劣,认为曹军粮食不足,建议用持久战跟曹操拼消耗,袁绍又不予採纳,还把田丰关了起来。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曾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所谓的"人谋",当指战略、智慧而言。袁绍手下不缺智囊,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田丰、沮授等,都是有名的智士。可是外脑再多又有何用?领导不懂变通,一意孤行,焉能不惨败?

我们在纵观历史的同时,也要谨记历史教训。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