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事实上,历代记载它有二十多个名字,包括“五月节”和“端五节”。后两者很好理解,但为什么还会用到中午的“午”字呢?这涉及到农耕文化的基础──历法和纪年。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纪年方法,这就是“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互相搭配纪年,即为“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源于上古。天干第一个字叫做“甲”,古文解释“剖甲见之”。地支第一个字是“子”,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用十“天干”搭配十二“地支”会有六十个组合,以“甲子年”始,每隔六十年会有下一个“甲子年”,所以六十岁叫“花甲之年”。
中国的历法是以月亮的盈亏为基础的,也叫太阴历。古人观天象,以月亮朔望的周期来确定“月”,用闰月的方式,使得一年的长度接近太阳的回归年。一年十二个月,恰可用“十二地支”来纪月。但几月为岁首呢?有人说,当然是“一月”了,因为“正月里来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其实不然,正月为岁初是现在的说法,而在上古时期,十一月是岁首。《史记·历书》记载:“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即以北斗七星之斗柄指向定义地支。夏正十一月朔日,斗柄指向正北,因而记之以子。
也就是说,夏商周时期,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这就是“子月”。依次往下数,“五月”就成了“午月”。这也就是“端午节”中“午”字的来历。顺便说一下,古代中国有六种历法: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历法,改十月一日为“岁首”。汉代实行“太初历”,改为一月一日为岁首。
仅仅一个端午的“午”字,就包含了这么多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
提到端午节,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屈原。更有人说,是因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怀念他,才设立了这个节日。其实,远在屈原投江之前,先民们就已经有了这个节日。恰好屈原在这一天投江,又提升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设立主要和古人的健康观有关。简而言之,端午节其实是个全民的迎夏“卫生防疫节”。民谣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仲夏到来,天气日益湿热,又值汛期,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所以,人们需要这个节日以提醒大家防病防虫。
在古代的有限条件下,人们在端午节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荷包,采集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最富有民俗特征的要数“艾虎”和“蒲剑”,人们或佩戴或张挂,祈以辟邪驱瘴。艾灸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传至国外。
按照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端午是阳极阴衰之时,根据阴阳平衡的和谐理念,需要扶阴抑阳。“水”属阴性,所以端午的许多活动都与水有关,意在增强阴的力量,冀求阴阳和谐均衡。龙舟竞渡和祈雨,最初固与祈求水神保佑有关,其实亦与扶阴抑阳有关。
可以看出,端午节的许多习俗是先民们因时令要求和生活习惯产生的。那么,为什么现在几乎成了“屈原节”了呢?这就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箭垛效应”。
“箭垛效应”源自胡适所说“箭垛式的人物”,是指假若某人具备某个特性,则人们多将类似事件都归于这人身上。比如包拯擅长破案,所以很多不明出处的案情都被抛在包拯身上,以至于其成为一个探案传奇。吴晗曾说:“也正由于封建时代的青天极少,所以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青天,也就成为箭垛式的人物,许多人民理想中的好事都被堆砌到他们身上了。”
屈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曾创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著名诗篇,社会影响力巨大。他以高洁的人格谱写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千古名句,也给他留下了“正直峻洁,刚正不阿;超凡脱俗,宁死不污;殉身理想,九死不悔。”的良好公众形象。在元代,元仁宗加封楚大夫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更加提升了屈原的“人气”。
历代统治者和文人反复宣扬屈原的美德和人格,这使得他的形象越来越突出和丰满,最终便成了端午节的形象代表。
关于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官方和民间都有争论。历史上推出的“端午人物”有屈原、伍子胥、勾践、曹娥、周处、张天师、钟馗、黄巢、蚕神、农神、药王神、高翼薪等林林总总十几人,经过民众长期筛选,影响最大的有三位:屈原、伍子胥和曹娥。这三位入围者都有着感动历史的人生故事,去世的原因都跟水和五月初五有关,死后都被后人追思礼赞。
一、屈原。他出生于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权倾朝野。他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由于他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同盟,反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楚襄王即位后,依旧宠信奸佞,再次将屈原革职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不忍再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难,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于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亡。
二、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其父兄遭谗言陷害,被楚平王杀死。他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后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他与孙武辅佐阖闾,成就吴国霸业。阖闾死,夫差即位,败越王勾践,勾践投降。伍子胥多次劝谏夫差杀掉勾践,遂被夫差赐死。他大骂夫差,自刭而亡。吴王听了很生气,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用皮革做的袋子里,让它在长江中漂浮。吴国的百姓敬重伍子胥,为他在长江边上建立了祠堂,这个地方因此就叫做胥山。
三、曹娥。曹娥是东汉时期苏州人,其父在五月五日纪念伍子胥的活动中溺于舜江,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投江寻父,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孝女曹娥由此传为神话,后人改舜江为曹娥江,所住之村镇更名为曹娥镇。元嘉元年。邯郸淳作诔辞,刻石为曹娥立碑。
这三位人物的故事都很感人,但原因各有不同。屈原是忧国忧民悲愤而死,伍子胥是被逼无奈而死,曹娥是为父亲尽孝而死。相比之下,人们更推崇屈原,因为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是历朝历代公认的个人最崇高的情操,是伍子胥个人的恩怨情仇和曹娥对父亲的“小爱”所不能比拟的。
屈原的最终胜出,还因为他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崇。伍子胥“掘墓鞭尸”给自己留下了不良的公众形象,引异国之军报私人之仇也争议颇多。十四岁的曹娥还是未成年人,虽然孝心可嘉,但投江行为并不值得提倡。相比之下,屈原的人格魅力最符合儒家文化君子的基本理想。在数千年的文化哺育中,屈原的诗句被人们千古传颂,他的人生故事也融入端午的节日习俗中,共同参与铸造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并代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走向亚洲、走向世界。迄今,东亚十多个国家都把端午节作为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足见屈原这位“端午人物”的社会影响之大。
民众对他们三人的选择,说明“价值观”是有层次的。“爱”有大爱小爱之分,“勇”也有大勇和小勇之别。人们更加敬仰和崇拜的是为祖国、为民族、为百姓的大爱和大智大勇。历史的江河滚滚东流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留下的正是像屈原、岳飞、包拯、林则徐等这样的古人和无数激励人们前进的人!我们群众文化所致力于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历史的试金石。
一个端午节,就能够挖掘出这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足见节日文化不愧是中华优秀传统的最好“基因库”。我们要将这些宝库更好的利用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文化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06
文化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06
文化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06
文化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3-03-06
文史作者:youbianjiang.com 2022-09-07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