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

刘春荣: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根基与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治国智慧,是历史形成的,其生命力就在于包容性和创新性,我们在挖掘、继承传统文化时,也不能食古不化,而是要既要广泛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家民族创造的一切有益经验和智慧,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转化和创新发展。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坚持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现在对传统文化,有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对传统不提不讲,将现在与过去割裂开来;另一种是“以儒化马”“以儒代马”,将中华传统文化一律照单全收。这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比较核心的部分,它产生于既定的历史条件,不可避免具有历史局限性,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也证明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一个积贫积弱的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向前展望,顺应时代发展方向,在保持民族特质和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改造不合时宜的内容,推陈出新,以科学的理论为引领,以开放的胸襟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要善于在发展中继承和创新,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发展结合起来,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取舍,决不能食古不化、照搬照抄,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与创新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共生共荣,共同服务于新时代的伟大使命。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处理一元指导与多元文化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因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具有其真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武装起来的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公认,从实践上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不容撼动的领导地位。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7] 要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既传承“传统”基因,也传承“红色”基因,合力打造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一方面,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主导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古代传统进行了新的塑造,更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了中国文化的现代传统的核心内容,建立起与中国文化传统不可分割的联系”。另一方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使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发展、创新水乳交融,互相促进,真正在文化精神上融为一体。[8]

  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转化与创新发展,重在实践,通过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阐发工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传承弘扬文化的民族特质和优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奋进的精神力量。通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变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加强遗产的整理、研究、展示和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体系和传承体系,实施非遗记录工程,组织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加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推进珍贵古籍修复,做好古籍数字化、整理出版和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博物馆的传统文化研究展示载体,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合理适度利用和开放,推出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和精品展览,推进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鼓励各地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教学和研究基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创作工程,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结合重大题材和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专项创作,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加强两岸三地以及东南亚的文化圈的交流合作,创造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合力。

  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转化与创新发展,也要注意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必须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精华,加强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因差别而美丽,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存在都是合理的,有各自的特质和优长。中华文化讲究“和而不同”,既不能从文化霸权的角度和立场对其他文化和文明进行改造和抹杀,也不能对待西方文化妄自菲薄,把原本只是在不同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差异现象,当作文化差距来看待;尊重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多样性,推动文化与文明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一方面,对可能存在的来自其他文化的文化霸权保持警醒,另一方面,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努力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的共建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开展更多文明相互学习借鉴,在借鉴中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交流机制,创新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和传播手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关阅读
历史解密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火烧赤壁是谁的计谋?火烧赤壁的主

如果你是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你一定会认为火烧赤壁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整个赤壁之战的主人公也是诸葛亮,不过事 ...

历史趣闻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脸?

古代的镖师,走镖的时候为什么不洗

镖局这种机构,经常在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甚至还有以镖局的生存兴亡为主要线索的影视作品,对我们了解古代的镖局 ...

@ 2015-2025 www.youbianjiang.com 游边疆
本站资料部分为网友互联网收集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runsly@qq.com处理。粤ICP备18088508号-1